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本科生教育 >> 社会服务 >> 正文

五湖四海学中文 | 正月里来正月正,文化浸润四海心

——“国际中文教育+”公益课程项目春节、元宵节期间继续进行

发布时间:2022-02-16文章来源: 作者:张郅浩 王镜婷 赵烽敏   浏览次数:

北京时间2月5日至14日,“国际中文教育+”公益课程项目继续开展。正值农历春节和元宵节期间,中国处处是浓浓的年味,项目组主讲教师通过“中国古诗词鉴赏与诵读”“中文写作”等课程,为外国学生讲解了与春节和元宵节有关的语言和民俗知识。

在“中国古诗词鉴赏与诵读”课程中,主讲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了清代高鼎的《村居》,“草长莺飞二月天”,草长莺飞是一个成语,青草慢慢生长,黄莺在天上飞来飞去,形容江南春天美丽的景色。汉语中有很多描写春天的成语,主讲教师举一反三,让外国学生说出更多与春天有关的成语,云端上的各国小朋友开动脑筋,打开自己的知识储存,积极回答问题,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相关成语造句。“忙趁东风放纸鸢”,纸鸢就是风筝,起源于中国,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自古以来,当每年春光明媚,人们成群结队来到野外,放飞各式各样的风筝,活动筋骨,愉悦心情,期盼一年的好收成。主讲教师带领外国学生学习了宋代欧阳修的一首词《生查子·元夕》。“去年元夜时,花市灯如昼”,元宵之夜,市集上被千万盏花灯照得如白昼。自古以来,元宵之夜到集市上赏灯已成为中国人不变的习俗。主讲教师为学生讲解了中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赏灯习俗。

元宵节到来之际,“中文写作”课程也正在进行,课程主题与元宵节有关。元宵节主要习俗是吃汤圆、赏花灯、猜灯谜。主讲教师通过图片引出句子、看图说话、提问互动等形式,运用记叙、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着重讲解了元宵节的历史、习俗及童谣。主讲教师带领大家打着节拍学唱童谣《闹元宵》,欢乐热闹的氛围便从大家酣畅的歌声中脱颖而出。在猜灯谜环节中,主讲教师给出谜语让学生们竞猜,大家争先恐后、积极参与,很快就说出了“香蕉”“筷子”“向日葵”等正确答案。在范文讲解环节中,主讲教师带着大家通读文章《过元宵》,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,并提醒大家学习汉语要注意量词的使用,如“两首歌曲”不能说成“两个歌曲”。

语言是文化的载体,文化反哺语言。学习一门语言,不能忽视文化的强大力量。“国际中文教育+”项目组的主讲教师结合春节和元宵节的习俗、历史等文化知识,为项目的外国学习者教习中文,传递了汉语文化信息,成为地地道道的中文使者。



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:周萧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