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社会服务 >> 汉语推广 >> 正文

2022中华文化大乐园 | 纸盘绘甲骨,趣味漫中华

——2022年线上中华大乐园——欧洲园第三阶段课程撷英

发布时间:2022-08-08文章来源: 作者:程佳音 刘春艳   浏览次数:

北京时间8月4日至6日,由我校执行的2022年中华文化大乐园——欧洲园活动继续推出第三阶段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,“‘鼎喵喵和鼎小喵’带你走进甲骨文动漫王国”“中华手工——艺术花、剪纸、泥塑”“‘节日先生’奇遇记”“打卡最早的中国——探秘二里头夏都遗址”等,精彩连连,执行方特别邀请了中国文字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专员杨小玉、平顶山市第一高级中学美工教师陈柯任、河南广播电视台推广部总监徐娜等省内业界的专家教师,采用“实时授课+远程指导”的形式充分与欧洲多国华裔学员进行线上学习互动。

甲骨文,又称“契文”“甲骨卜辞”“殷墟文字”,是中国商朝王室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用于占卜记事的一种象形文字。杨小玉老师通过“甲骨文动漫故事”的短视频为学员们讲述了“顺水行舟”“子央坠车”等成语故事,解释了甲骨文“行”“家”“衣”“裘”等字的产生及意义,学员们跟随老师的节奏,有模有样地书写、涂色、展示,在一笔一划之间,感受着中国古老文字的魅力。

学员们云游中国文字博物馆,学习甲骨文知识(图/课程助教组)

绒花,又称宫花、喜花,是一种传统手工艺品,通常用天然蚕丝和铜丝作为原材料制作而成,不仅外观雍容华丽,还因谐音“荣华”,有着吉祥富贵的美好寓意而深受人们喜爱。陈柯任老师告诉大家,绒花经常以头花、胸花、帽花、摆件等装饰品形式呈现,多用于重要人生礼仪活动、民俗节事以及日常生活中,题材造型多取自民间生活。陈老师教同学们制作花瓣、花叶、花蕊,最后用丝线缠绕出一朵精美的绒花。在剪纸课上,陈老师介绍了剪纸的由来、作用,以及团花剪纸的美好寓意,重点讲解了剪纸的基本技巧,带领学员们运用对称的方法,完成一幅幅漂亮的剪纸作品。泥塑,俗称“彩塑”,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中国民间手工艺术。在陈老师的指导下,一块块不起眼的黏土,经过学员们的捶、打、摔、揉、捏神奇地变成了民间经典的头饰品“虎头帽”。学员们兴奋地在镜头前展示着自己的泥塑成果,每一个都那么生动活泼、色彩鲜明、充满想象力。

学员们展示自己做的绒花作品(图/课程助教组)

学员们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(图/课程助教组)

学员们展示自己的虎头帽作品(图/课程助教组)

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千百年来绵延不绝,历久弥新。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”“彩线轻缠红玉臂,小符斜挂绿云鬟”“金风玉露一相逢,便胜却人间无数”,一首首诗词、一句句名言,无不在描述传统节日带给人们的喜怒哀乐,也充分体现了节日在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。徐娜老师在“节日先生”奇遇记中通过“诗词音频”“动画视频”“流行音乐”等趣味横生的形式,带领大家聆听了清明、端午、七夕等传统节日的相关传说,认识了这些节日的众多习俗,感受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丰厚内涵。

学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知识(图/课程助教组)

为期10天的2022年线上中华文化大乐园——欧洲园课程已经全部结束。此次活动在课程设计、呈现方式、交流互动和学员范围等方面均有新的突破,收获了极其丰硕的成果。我校将继续锐意革新,挖掘项目内容,创新活动形式,努力给大家呈现真实丰富、立体多元、趣味性和互动性强的文化课堂,不断提高海外华裔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领悟力和感知力,为讲好中国故事、传播好中国声音、更好参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智慧与力量!



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:周萧良